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云顶集团7610官方网站 > 正文

[人文思跃系列讲座三十五]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赴我校举行“典范与传统——惠洪与中日禅林的‘潇湘八景’书写”讲座

作者: 日期:2018-09-25 14:33 点击数:

2018年9月22日15:00,受我校云顶集团7610和越南研究中心的邀请,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周裕锴教授莅临我校,于犀浦校区X2221教室举行了名为“典范与传统——惠洪与中日禅林的‘潇湘八景’书写”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云顶集团7610副院长沈如泉老师主持,刘玉珺、段莉萍、唐新梅、李栋诸位老师与同学们共同参与。

讲座开始前,沈老师首先介绍了周裕锴教授取得的学术成就,周老师是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,苏轼学会会长、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,出版著作十余部,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,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、教育部人文社科奖等多种奖项。沈老师代表全体师生对周教授的到来表示诚挚感谢及热烈欢迎。
讲座开始,周老师首先对古代文学语境中“无声句”与“有声画”的关系进行讲解。周老师指出,对“潇湘八景”的理解可从绘画与诗歌两个向度展开,从绘画的角度来看,是一切以“潇湘八景”为题的绘画作品;而从诗歌的向度而言,则是一切以“潇湘八景”为题的诗歌作品。其次,周老师阐明,最早的“潇湘八景”绘画作品是北宋后期画家宋迪所作,而最早的诗歌作品则是北宋著名诗僧惠洪所作。
“画是空间的艺术,诗是时间的艺术”,在此理论下,周老师对惠洪的“有声画”——“潇湘八景诗”进行了详细解读。八首诗分别是《平沙落雁》、《远浦归帆》、《山市晴岚》、《江天暮雪》、《洞庭秋月》、《潇湘夜雨》、《烟寺晚钟》、《渔村落照》,其中,周教授强调了《烟寺晚钟》的特殊性,点明了诗中“钟声”和“意象”的转换问题。
接下来,周教授对于惠洪诗作的影响及后代对于其“潇湘八景”书写的典范认同进行阐述。此部分主要围绕两个部分展开,首先是中国本土禅林的认同,其次是日本五山禅林的认同。周老师通过对中日著名作家对于“潇湘八景”诗的诗学阐述进行分析比较,认为日本受宋代文化影响深远,且惠洪的诗作于后代影响颇深。
此后,周教授对五山“八景”诗创作规模及传统的形成进行了分析。通过对《五山文学全集》、《五山文学新集》中的“潇湘八景”诗进行统计,得出如下结论,首先写作“潇湘八景”诗的五山诗僧人数众多,覆盖面广;其次,五山的“潇湘八景”诗多为七言绝句;最后,“八景”诗是五山文学的一个重要书写传统。
另外,周教授对“文字禅”进行了解读,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对其文化背景进行阐述。周老师指出,“潇湘八景”的题材在中日双方都出现了禅意化的倾向,首先是“潇湘八景”的八个题目成为禅林新增的话头;其次,宋元明清禅籍中“八景”话头的用例也屡见不鲜;最后是东渡日本的清拙正澄开创以“潇湘八景”说禅的传统以及五山禅僧借八景说禅。此种倾向与宋元及日本五山禅林的“文字禅”观念无法分割,宋元禅僧的“文字禅”观念与五山禅林的“文字禅”观念既有联系也有相应区别。而五山禅林诗、画、禅相通的观念影响下,惠洪“潇湘八景”在五山诗僧的评价体系里实为“文字禅”当之无愧的代表。
最后的互动环节,在场同学踊跃发言,周教授对于“文字禅是否是南禅方面的一个分支”、“禅宗的分支差别”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,至此讲座圆满落幕。